“将相和” 的故事,小学课本里就有,大家也都很熟悉,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廉颇和上卿蔺相如之间的事儿。
这故事为啥这么出名?因为它展现了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美好的君子之交,还体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怀。
廉颇和蔺相如一文一武,为赵国双壁,再后来为赵国吞并齐国、魏国立下汗马功劳。
然而在长平之战后,两人的辉煌不再,结局惨淡,一死一逃。
长平之战“双壁”受挫
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战功赫赫,蔺相如原本出身低微,却靠着 “完璧归赵” 和 “渑池之会” 两次高光表现,在赵国朝堂上迅速崛起,地位甚至超过了廉颇。
廉颇心里那叫一个不服气啊,觉得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,蔺相如不过是耍耍嘴皮子,凭啥爬到他头上去了,就放话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。
展开剩余90%蔺相如知道后,一直躲着廉颇,每次上朝称病不去,路上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驾,也赶紧绕道走。
蔺相如的门客们都看不下去了,觉得自家主人太胆小怕事,纷纷表示要辞职不干。
蔺相如却问他们:“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,谁更厉害?”
门客们说:“那肯定是秦王厉害啊。”
蔺相如接着说:“秦王那么威风,我都敢在朝堂上大声斥责他,羞辱他的大臣们。我会怕廉将军吗?将相不和成何样,二虎相争必有伤”
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,他那叫一个羞愧难当,马上光着膀子,背着荆条,到蔺相如府上请罪。
蔺相如也没摆架子,热情地迎接了廉颇,两人从此冰释前嫌,成了生死之交。
这段 “负荆请罪” 的佳话,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,大家都佩服蔺相如的大度和廉颇的知错能改。
可谁能想到,后来一场长平之战,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国运,也让蔺相如和廉颇的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。
公元前 262 年,秦国攻打韩国,韩国的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,就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。
这可把赵国国君赵孝成王高兴坏了,白捡这么大一块肥肉,哪有不要的道理。
可他没想到,这一决定就像捅了马蜂窝,秦国哪能咽下这口气,立马把矛头对准了赵国。
公元前 260 年,秦赵两国的大军在长平对峙,一场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大战拉开了帷幕。
一开始,赵国派的是老将廉颇出战。廉颇那可是身经百战,经验丰富得很。
他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形势,知道秦军远道而来,后勤补给线拉得很长,肯定耗不起持久战。
而赵军呢,野战能力不如秦军,之前几次交锋又有些损伤,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坚守不出,耗着秦军,等他们粮草供应不上,自然就会退兵。
于是,廉颇就在长平修筑了坚固的壁垒,不管秦军怎么挑衅,就是坚守不战。
这一招还真把秦军给难住了,双方就这么僵持了好几个月。
秦国那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粮草一天天消耗,这么拖下去可不是办法。
于是,他们想出了一条毒计 —— 反间计。
秦国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,说:“秦国最害怕的,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当赵国的将军,廉颇年纪大了,胆小怕事,根本不敢和秦军正面交锋。”
赵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有些不满,觉得这老将军太保守,白白消耗了那么多粮草。
听到这些谣言后,他脑子一热,真就决定临阵换将,把廉颇撤下来,换上了赵括。
当时蔺相如已经病重,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,心急如焚,拖着病体进宫劝谏赵孝成王。
他说:“大王啊,赵括这孩子,虽然读了不少兵书,但只会纸上谈兵,根本不懂灵活应变。您可不能用他当将军啊,这是拿赵国的命运开玩笑!”
可赵孝成王根本听不进去,他一心想着速战速决,打败秦军,好证明自己的决策是对的。
结果呢,赵括一到前线,就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策略,主动出击,想要和秦军一决高下。
秦国这边呢,悄悄把主将王龁换成了战神白起。
白起那可是战国时期的名将,用兵如神。
他一看赵括上钩了,就故意假装败退,引赵军追击,然后派两支奇兵,抄了赵军的后路,截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,把赵军分割包围起来。
赵军被围了四十多天,粮草断绝,士兵们饿得连武器都拿不动了。赵括没办法,只好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围,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。
这一战,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,只有两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。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,赵国经此一役,元气大伤,从此一蹶不振。
一个含恨而终,一个报国无门
长平之战失败后,赵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。秦军乘胜追击,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。
赵国上下人心惶惶,国家危在旦夕,蔺相如看到赵国落到如此田地,心中悲痛万分。
他原本对赵国充满了期望,希望能和廉颇一起,辅佐赵王,让赵国越来越强大。
可如今,一切都化为泡影。他既为赵国的命运担忧,又对赵孝成王的昏庸决策感到无奈和愤怒。
在这种双重打击下,蔺相如的病情越来越严重,最终郁郁而终。
廉颇在长平之战后,虽然没有直接被赵王问责,但心里也憋了一肚子气。
他觉得自己的战略是正确的,要是赵王不瞎指挥,坚持让他坚守,秦国根本占不到便宜。
可现在,赵国因为这场大败,损失惨重,他心里也不好受。
后来,燕国趁着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,想趁机捞一把,派大将栗腹率领大军攻打赵国。
赵孝成王没办法,只好重新启用廉颇。廉颇憋着一股劲,带着赵军奋勇抵抗,把燕军打得落花流水,还包围了燕国的都城。
燕国没办法,只好割让五座城池求和。这一战,廉颇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也让赵国暂时缓了一口气。
可赵孝成王去世后,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即位。这新国君对廉颇不太信任,再加上奸臣郭开在一旁煽风点火,说廉颇的坏话。
赵悼襄王就想把廉颇的兵权收回来,派乐乘去接替他。
廉颇这下可被彻底激怒了,他觉得自己为赵国出生入死,立下了那么多战功,结果却被国君这样猜忌,被奸臣这样陷害。
一气之下,他就带兵攻打乐乘,然后离开赵国,跑到了魏国。
廉颇到了魏国后,虽然受到了魏国国君的礼遇,但魏国也不敢轻易重用他,毕竟他是赵国的老将,谁知道他心里到底向着谁呢?
廉颇在魏国待了一段时间,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赵国。
后来,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国攻打,损失惨重,赵悼襄王又想起了廉颇的好,就派使者去魏国看望廉颇,看看他还能不能带兵打仗。
廉颇心里别提多高兴了,他一心想着能回到赵国,继续为赵国效力。
于是,他当着使者的面,一顿饭吃了一斗米、十斤肉,然后穿上沉重的铠甲,骑上战马,展示自己身体还很硬朗,还能打仗。
可使者回去后,却在郭开的贿赂下,对赵悼襄王说:“廉颇将军虽然年纪大了,饭量还不错,但是坐了一会儿,就上了三次厕所。”
赵悼襄王一听,觉得廉颇真的老了,不中用了,就打消了重新起用他的念头。
廉颇就这样错过了再次为赵国效力的机会,他的心里充满了失望和无奈。
楚国听说了廉颇的遭遇,就派人把他接到楚国,让他担任楚国的将军。
可廉颇在楚国却始终找不到感觉,他常说:“我还是想指挥赵国的士兵打仗啊。”
但命运弄人,他最终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,客死在了楚国。
发布于:陕西省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